【消費電子實驗室-2015/9/30】歐洲驚呼,中國消費電子產品正在向歐洲快速滲透。2015年9月4日,占據德國柏林IFA(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覽會)展三分之一規模的中國消費電子企業軍團,成為2015年IFA展最不可忽視的一道風景。 據IFA組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本屆IFA展有350多家中國企業參展,參展凈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中國的參展企業大約占了本屆參展企業總數的30%。尷尬的是,盡管參與企業很多,而且中國制造產品在歐洲舉不勝舉,但真正的自有品牌寥寥無幾。 OEM必須要成為過去時 在本屆展會上,中國消費電子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產品,都讓人眼前一亮。但根據我們在歐洲市場的調查了解,歐洲市場對于中國自有品牌的認知度非常低,但對于Made in china耳熟能詳。 我們在歐洲十個國家采訪調查時發現,韓國品牌、歐洲本土品牌及日本消費電子品牌是主流,而在歐洲最常見的中國品牌是華為、海爾和聯想。這三個中國自有品牌在歐洲起到了開疆拓土的作用,而他們的優勢在于放棄OEM,致力渠道和自有品牌,這其實才是中國品牌在歐洲的未來。 OEM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是中國企業獲利利潤、走出去的必經之路。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無論是技術、設計還是產品質量,中國企業都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因此,如果還是依托于OEM,注定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依然會缺少品牌,注定只會為別人做嫁衣。 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企業就有走出去的目標和雄心。其實OEM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方式之一,但這條路徑已經走到了盡頭。伴隨產業升級、成本過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消費者品牌意識增強,中國品牌要走出去必須拋棄OEM才有未來,這是王道。三星電子成功就在于拋棄OEM,成功打造了自有品牌,這對中國企業的借鑒意義不言而喻。 有產品不代表有品牌 中國消費電子企業尤其是家電企業,總習慣用銷量說事兒。比如,喜歡說家電出口同比增長,但多數企業都不敢公布到底是通過OEM方式出口,還是自有品牌出口。其實,這在企業界是一個公開的秘密。OEM仍然是大多數企業的主流。 產品走出去不代表品牌走出去,國際化也不是走向國際而已。真正的國際化一定是自有品牌、自有渠道并且持續獲得消費者的認同。甚至對品牌和品牌文化有一定的消費忠誠度,而在這方面,明顯是中國家電企業的短板。 有一種變化是,中國企業正在借助與國外企業的并購、設立研發中心(或其他合作方式),從而獲得技術或渠道,這對中國企業來說固然是一種捷徑,但不能完全指望用這種方式占據歐洲市場,不能用這種方式建立穩固的自有品牌。 因為這種方式會存在隱性的風險。比如,借助某一品牌和渠道,在一定的期限內可能會有效果,但當消費者逐漸對這個品牌失去偏好或出現審美疲勞時,中國品牌則會遭遇消費疲勞期。歐洲消費者會認為中國品牌只能借助并購打出自有品牌,仍然會認為借助別人的技術、品牌和渠道才能成功,這種認識是對中國品牌非常不利的。 因此,對中國企業來說,走出去不代表國際化,真正的國際化一定是自有品牌、技術和渠道。當然,我們不能指望中國家電品牌在短期內很快能實現這個目標,三星之所以笑傲全球,也是經過近二十年在海外的不斷積累和創新,才有了今天的三星。 中國家電業發展了近六十年,但真正用自有品牌和渠道走向國際,不過是近十多年的事情。和三星的國際化相比,中國家電企業的路還很長,仍然有許多值是學習的地方。 德國IFA展落下帷幕。單從展臺規模和參展企業來說,中國企業當之無愧排在首位。但是請記住,中國家電企業在歐洲市場,一定不能用規模和降價的手段,因為歐洲消費者擁有很強的品牌忠度誠。他們消費一個品牌,通常是基于品牌或新技術,他們不會跟中國消費者一樣,不會因為價格便宜而去消費。所以,中國家電在歐洲要走出有產品無品牌的路徑,必須要了解歐洲消費者的需求。 說明:作者系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研究生 |
網站介紹 廣告業務 歡迎投稿 招聘信息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法律顧問 網站地圖
CopyRight 2012消費電子實驗室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044號-4號
電話:13701384402 郵編:100040 郵箱:BICQ66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