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似底特律汽車業
底特律汽車生產商們為二戰后美國工業復興和消費者經濟復蘇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索尼、松下和夏普也在二戰后日本成為工業和經濟強國的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松下于1918年創立,其創始人松下幸之助(Konosuke Matsushita)當時向員工們表示,該松下的使命就是通過大規模生產高質量的產品來改善人們的生活,并最終徹底消除貧困。 根據總部位于密歇根州的美國汽車調查中心(Center for Automotive Research)公布的數據顯示,在1998年到2001年間,與汽車相關產業的就業崗位數量為1,330萬個,在全美就業崗位數量的占比達到9.8%。2010年,仍有約800萬個私營部門崗位與汽車產業相關,相關產業在美國GDP的占比創紀錄地達到3.5%。 根據日本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顯示,截至2010年,日本信息和通信電子器械以及電子配件和設備生產商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66.5萬個,在該國制造業就業崗位的占比達到8.7%,在該國制造業產出的占比更是高達10%。 相同的困境
2009年,美國汽車生產商集體陷入困境,當時通用和克萊斯勒兩大汽車廠商相繼申請破產保護,在得到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救助后才得以保全。美國喬治敦大學亞洲問題研究教授亞瑟•亞歷山大(Arthur Alexander)指出,導致日本科技企業陷入低迷的原因與美國汽車業類似。 亞歷山大指出:“由于新技術、新競爭對手和解決問題新方法逐漸成為主流趨勢,日本企業正面對著美國汽車廠商曾經遭遇的很多類似的問題,這使它們很難跟得上業內其他競爭對手的發展步伐。發生在通用汽車身上的悲劇正在日本科技產業重演。只有通過申請破產和引入全新的管理機制才能夠克服這些困難。” 這兩個案例的共同點是,曾經取得的成功和對國內市場的依賴導致公司過于驕傲自滿。兩國企業都在不斷抹殺自身的創新能力,后來卻發現面對增長點轉移到新生產業、消費者興趣發生轉移以及新一代競爭對手發起的沖擊,它們已經無能為力。 過于依賴國內市場
在美國汽車業高速發展的上世紀五十年代,通用汽車控制著美國汽車業超過一半的份額。而在上一財年,松下來自國內市場的營收占比高達53%,夏普為48%,索尼為32%。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星2010年來自韓國市場的營收占比僅為17%,LG在2011年來自國內市場的營收占比則為17%。 花旗集團駐東京分析師繪澤浩太(Kota Ezawa)和佐佐木翅(Tsubasa Sasaki)在上個月撰寫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由于龐大的消費者市場規模,日本企業一直在國內保持著高速增長趨勢,因此它們一直對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際化趨勢反應遲緩,更別提管理的國際化了。” 人口數量減少 即使日本仍保持著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但在國內人口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只依靠國內市場實現增長已經不可行了。日本人口曾經在2008年達到1.278億的峰值,但日本政府預計到2050年,該國人口將減少至1.01億。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顯示,在過去的16年里,日本GDP在其中的8年里都出現了下降。日本零售業收入也從1996年的1,463億日元下降至2011年的1,368億日元。 全球性金融危機不但導致發達國家市場的消費者支出銳減,而且還促使日元急速升值,從而導致日本出口企業的海外利潤出現大幅縮水。在過去5年里,日元兌美元匯率上漲了50%,而同期韓元兌美元匯率則上漲了18%。 |
網站介紹 廣告業務 歡迎投稿 招聘信息 聯系我們 友情鏈接 法律顧問 網站地圖
CopyRight 2012消費電子實驗室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044號-4號
電話:13701384402 郵編:100040 郵箱:BICQ6688@QQ.COM